|
5月10日,国家发改委发布了《“十四五”生物经济发展规划》,这也是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。
提高重大烈性传染病应对能力、加快疫苗技术升级、研发“合成蛋白”新食品……我国首部生物经济五年规划中提到了这些关键词。
提高重大烈性传染病应对能力
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10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介绍,《规划》展望,2035年我国生物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国际前列,基本形成技术水平领先、产业实力雄厚、融合应用广泛、资源保障有力、安全风险可控、制度体系完备的发展新局面。
《规划》提出,要推动医疗健康产业发展,助力疾病早期预防,加快疫苗研发生产技术迭代升级,开发多联多价疫苗,发展新型基因工程疫苗、治疗性疫苗,提高重大烈性传染病应对能力。
此外,要推动基因检测、生物遗传等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,开展遗传病、出生缺陷、肿瘤、心血管疾病、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早期筛查,为个体化治疗提供精准解决方案和决策支持。同时,提升疾病诊断能力和临床医疗水平。
探索研发“人造蛋白”等新型食品
《规划》提出,要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、系统生物学、合成生物学、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,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,探索研发“人造蛋白”等新型食品。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。
《规划》要求,在尊重科学、严格监管、依法依规、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有序推动生物育种等领域产业化应用,保障粮食、肉蛋奶、油料等重要农产品供给。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、系统生物学、合成生物学、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,着力提升良种培育、生产加工、推广应用等能力,加快构建商业化育种创新体系。
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
此次公布的《规划》还提出,要推动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产业发展,积极开发生物能源。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,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。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,推动生物燃料与生物化工融合发展,建立生物质燃烧掺混标准。
《规划》明确,运用功能型微生物、酶制剂等生物技术,推动实现水体脱氮除磷、重金属土壤修复、固体废物利用处置,推动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,发展污染物生物环境响应监测、生物降解和生物修复、生物资源回收利用等生物环保产业链,助力打赢大气、水、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战。
此外,《规划》还提出,优选和改良中高温厌氧发酵菌种,提高生物质厌氧处理工艺及厌氧发酵成套装备研制水平,加快生物天然气、纤维素乙醇、藻类生物燃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。积极推进先进生物燃料在市政、交通等重点领域替代推广应用,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。
这些产业将成为生物经济支柱产业
王翔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生物经济涉及面广,覆盖较多产业领域。《规划》从以下4个方面部署培育生物经济支柱产业。
一是加快生物技术赋能健康产业。体现在3个推动:推动基因检测、生物遗传等先进技术与疾病预防深度融合;推动生物技术与精密机械、新型材料、增材制造等前沿技术融合创新;推动基因组编辑、微流控芯片、细胞制备自动化等先进技术与生物药研发融合。
二是加快生物育种技术赋能生物农业产业。有序发展全基因组选择、系统生物学、人工智能等生物育种技术,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质量;发展绿色农业,促进前沿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融合,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。
三是加快生物制造技术赋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。发展高性能生物环保材料和生物制剂、功能型微生物、酶制剂,助力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;开展新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与培育,推动化石能源向绿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转型。
四是加快信息技术赋能生物信息产业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、生物医学和健康大数据资源,辅助个性化新药研发;利用5G、区块链、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药品、疫苗从生产到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;深化卫生健康大数据在医学科研、教育培训、临床诊疗、产品研发、行业治理、医保支付等方面的应用。
|
|